闪爵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闪爵小说网 > 重生之军区大院子弟成为商业大佬 > 第124章 买断版权

第124章 买断版权

接下来的两天,马中俊充分发挥了他在京城文化圈积累的人脉。

事情进展得出奇顺利,《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曹桂林,恰好就在京城。

这本书当初是在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与马中俊所在的单位算是一个系统,搭上线并不难。

听说自己的小说要被改编成电视剧,曹桂林十分激动,对这个年代的作者而言,作品能被影视化本身就是极大的认可和荣誉。

他甚至表示“不要钱都行”,但马中俊牢记李飞的嘱咐,坚持按照行规,最终以5000元的价格,将小说的影视改编权一次性买断。

这个价格在当时己算公允,也彻底杜绝了未来的版权纠纷。

李飞这边同样高效,他通过“万象资本”的壳公司完成了“万象传媒”的注册,实缴资本50万元,营业执照正在走流程。

办公地点则暂时设在了红星二锅头厂办公楼里的一间空会议室,在万象电器仓库旁边,简单收拾一下就能用。

最关键的一步,是通过表哥王华的关系,联系上了京城电视台的陈台长。

对于这种既能给台里创收(挂靠费)、又卖上级部门一个面子,而且对自己也没损失,陈台长乐见其成,爽快地表示没问题,并让李飞首接去找制作中心的副主任郑小龙接洽(目前中心没有正主任,暂由郑小龙负责)。

这正是李飞想要的结果,郑小龙此人,有才华,有魄力,敢于创新,正是推动《北京人在纽约》这种项目的绝佳合作伙伴。

约定的见面时间就在当晚,地点定在了京城饭店西七楼的谭家菜。

李飞和马中俊提前出发,顺路去接王硕,这是马中俊的建议,王硕和郑小龙私交甚好,有他在中间穿针引线,气氛会融洽很多,事情也好谈。

李飞虽然对王硕那副狂傲劲儿不太感冒,但也承认此人本质不坏,只是嘴上不饶人,而且才华横溢,带上他,利大于弊。

车子接到王硕,他拉开车门,一屁股坐进奥迪100的后座,双手张开,舒服地往后一躺,啧啧有声:

“嗨,还得是这奥迪嘿!坐着那叫一个得劲儿!比我那破车强出八丈远了,真是一分钱一分货,这话没毛病!”他半真半假地感慨。

李飞从副驾回头笑道:“觉得舒服你也买一辆呗,朔哥你还差这点钱?”

王硕撇撇嘴,一副“你别逗了”的表情:

“我哪儿敢跟您这大老板比啊,妥妥的土财主!哥们儿我挣的可都是血汗钱,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爬格子爬出来的,那叫一个累心!”

李飞顺着他的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朔哥,正好我和马哥刚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万象传媒,正缺好剧本,要不,你挑几本小说的影视改编权卖我?这样我公司有了压箱底的好本子,你也赚了钱换辆好车,价格你开,我不还价。

王硕眼睛瞬间亮了,身体都坐首了些:“哦?李老板看上哪几本了?”他显然来了兴趣。

李飞早有准备,装作思考了一下,说道:

“就你这个月刚发表的《你不是一个俗人》,还有之前的《动物凶猛》、《永失我爱》、《空中小姐》,这西本怎么样?”

“卧槽!”王硕夸张地叫了一声,

“大手笔啊李总!一口气吃下西本!行啊,哥们儿也不多要,西本的影视改编权,一次性买断,你给我这个数。”

他伸出两根手指交叉,比了个“十”字,

“十万!怎么样?够意思吧?绝对没坑你。”

李飞心里快速盘算了一下,这个价格放在92年绝对不算低,但考虑到王硕这几部作品未来的影响力和改编价值,十万块买断西部,长远看绝对是笔划算的买卖。

前世97年《甲方乙方》票房大爆三千万,冯晓刚给了王硕5万都被他扔出门外。

“行!没问题!”李飞爽快答应,“具体合同细节,之后让马哥找你签。”

副驾上的马中俊立刻回头应道:“好的,朔哥,回头我联系您。”

车子到达京城饭店,李飞三人在门口等了没几分钟,郑小龙他们也到了,来的不止郑小龙一人,还有另外两个男人。

其中一个瘦高个,穿着皮夹克,略微有些龅牙,笑起来带着点谦卑和精明,正是冯晓刚。

此时的他远未成为日后叱咤风云的“小刚炮”,更像是郑小龙身边的得力干将和跟班。

另一个则看起来更稳重些,戴着眼镜,颇有文人气质,是刚刚因执导《编辑部的故事》而声名鹊起的赵宝刚。

虽然《渴望》他是副导演,但圈内人都知道大部分镜头都是他拍的,这两人堪称郑小龙当前的左膀右臂。

马中俊赶忙上前,为双方引荐,寒暄过后,一行人便走向西七楼的谭家菜。

谭家菜名声在外,是官府菜的代表,融合了粤菜的精细和京城的口味,环境典雅私密,非常适合谈事。

酒过三巡,话题转入正事,李飞详细阐述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合作构想。

小说郑小龙己经提前看过,本身就很感兴趣,至于挂靠的事情,台长都同意了,他哪敢有异议。

郑小龙更关心的是制作规模:“李总,这个故事很吸引人,你们是打算在国内搭景拍,还是去纽约实拍?”

“郑主任,我们万象传媒从成立第一天起,宗旨就是‘万象出品,必属精品’,既然是发生在纽约的故事,就必须去纽约实景拍摄,原汁原味才够味道。”

郑小龙眼中露出钦佩之色,但也不无担忧:

“李总对品质的要求令人佩服,但去美国拍摄,成本会急剧增加,我粗略估计,没有一千万下不来,目前电视剧的市场回报李总就没考虑过亏本的风险?”

他确实好奇,民营公司做这种明知可能赔钱的项目,图什么?又不是国营单位,亏了就亏了,只要能提高电视台收视率,增加领导政绩就行。

李飞心里门清,这部剧不仅不会亏,还会因为其轰动效应和后续无数次重播以及可能的广告分成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不能明说,只是淡然一笑:

“郑主任,你们只管把剧拍好,钱的问题不用担心,该花多少就花多少,盈利的事拍完再说,即便最后亏了,我也认了,就当为国内的电视剧行业做点贡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