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爵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闪爵小说网 > 没钱还怎么当崇祯 > 第312章 皇上这是要拆了南直隶啊!

第312章 皇上这是要拆了南直隶啊!

第310章 皇上这是要拆了南直隶啊!

洪武门外的万民呼声好象还没散干净,南京紫禁城文华殿里,又聚满了人。

这次不是大朝会,殿里站的,都是够品级的重臣。崇祯皇帝坐在上头,脸上看不出是喜是怒。底下的人,心里都打着鼓。

“昨个儿,洪武门外的事,你们都看见了。”崇祯开了口,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却压得殿里静悄悄的。“民心似水,载舟复舟的道理,朕不说,诸位爱卿也明白。”

他目光扫过众人,在徐弘基和郑三俊脸上停了一下。

“黄淮分流,根治水患,此事关乎国运,已非议不可。朕意已决,不日将移驾淮安,亲勘河工,以定方略。”

这话一出,底下不少人松了口气。皇上要离开南京,总是好的。

可崇祯接下来的话,就让有些人笑不出来了。

“朕北巡期间,南京政务,需人总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勋贵班列和文官班列,“秦王,定国公,钱先生。”

被点到的三人立刻出列躬身:“臣在。”

“着秦王朱存枢暂领‘南京留守’一职,”崇祯的声音清淅有力,“定国公徐允祯,协理戎政;礼部尚书钱谦益,参赞机务。你三人共同署理留都一应事务。重大事宜,需由留守衙门合议,六百里加急,报朕知晓。”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应道,声音却各有不同。秦王那是相当的激动啊!当留守这得是多大的信任?

定国公徐允桢则努力不让自己笑出声——献了那么多年的忠,现在终于有回报啦!现在协理戎政,接下去是不是替代魏国公当南京的守备?都是中山武宁王的子孙,南京守备凭什么一直是魏国公家当?

而钱谦益则是一脸的小心谨慎——他太知道这位万岁爷的手段了!让他这个东林魁首在东林党的大本营参赞机务,和秦王、定国一起署理留都事务,那是要“烤验”他啊!把他架在火上烤,验一验他的成色

这安排让底下不少人交换了眼色。秦王是宗室,定国公是北京系的勋贵,钱谦益虽是东林领袖,却是个“识时务”的。这留守衙门,分明是让这三人,再加之南京守备太监卢九德,互相牵制。皇上这是要把南京牢牢攥在手心里。

没等众人细想,崇祯的目光又钉在了一脸错愕的徐弘基和郑三俊、吕维祺三人身上。

“魏国公、吕部堂、郑部堂。”

三人心头一紧,赶紧出列:“臣在。”

“你三人,两人同掌南京守备,一个管南直隶钱粮,于河工漕运,皆是干系重大。”崇祯的拿着四平八稳的官样语气,“此番便随朕一同北上,参赞河务,以备咨询。即刻回去准备吧。”

徐弘基、吕维祺和郑三俊脑子里都是“嗡”的一声。随驾北上?说是参赞,实为裹挟!这是要把他们调离南京老巢啊!

还有,他们一走,南京的军政大权是不是要被秦王、定国公和钱谦益他们仨给掌握了?

皇上,这是要夺留都六部和勋贵的权啊!

可皇命如山,三人只能硬着头皮,叩首领旨:“臣……遵旨。”

崇祯又点了几个留都工部的官员,以及河漕总理张之极随行。然后又留了御前亲军后军总兵李长根率领本部万馀精兵留驻南京。

安排停当,崇祯站起身:“事宜已定,各自去准备吧。退朝。”

众人山呼万岁,各自退去。心思却是各异。定国公面色平静,钱谦益眼神复杂地看了一眼魏国公、吕维祺和郑三俊的背影,秦王则已经开始琢磨这留守衙门该如何行事了。

殿角,南京守备太监卢九德则和司礼监掌印魏忠贤在窃窃私语,也不知道在商量什么?

龙舟离了南京码头,沿着运河,向北而行。

崇祯的座船最大,前后左右都是护卫的船只。徐弘基、吕维祺和郑三俊也被安排在船队里,只是离御舟有些距离,周围少不了“护卫”的耳目。

徐弘基站在船舷边,看着两岸景色,心里却象压了块石头。郑三俊悄悄凑过来,低声道:“国公爷,皇上这一手……是把咱们架空了啊。”

“哼,”徐弘基从鼻子里哼出一声,“调虎离山。设个留守,再把咱们带走,南京,就成了他秦王、定国公和钱牧斋的天下了。”他说着,眼角瞥了一眼旁边沉默不语的吕维祺,“介孺,你以为呢?”

吕维祺一直凝望着河水,闻言转过身,神色凝重。他看着好象和徐弘基、郑三俊在一条船上,但实际上他算是半个旁观者,因为他是河南新安,今年秋天也遭了灾。

“国公,郑部堂,”他声音低沉,“恐怕……不止是南京城变天这么简单。”

郑三俊忙问:“本兵有何高见?”

吕维祺目光扫过徐、郑二人,压低了声音:“皇上设这‘留守’,用的是宗室、北勋和……钱牧斋那样的人。此乃权宜之计,绝非长久安排。依我看,皇上或许真有……分省之意。”

“分省?”徐弘基眼皮猛地一跳,他把声音压得更低:“拆了南直隶?这……这可是动摇根本之举!”

“正是动摇根本!”吕维祺语气肯定,“若分设江淮、江南,甚至江东几省,藩臬司道必然重置,官员迁转、钱粮调度,皆需重定章程。南京六部掌控南直隶的格局,倾刻间便烟消云散。”他顿了顿,看向那艘巨大的龙舟,“皇上此次移驾淮安,绝非仅仅为了治河。此番若能稳住江北,打开局面,将来……皇上未必不会长驻南京。”

郑三俊倒吸一口凉气:“本兵是说……皇上可能会在南北二京之间,来回移动?”

“并非没有可能。”吕维祺缓缓道,“皇上在湖广推行新政,已见成效。若此次能借治河之名,整饬漕运、河工,甚至……集成江北军镇,则北方有宣大蓟辽,南方有湖广江北,皇上手握精兵钱粮,便可居中以制天下。也不必一直在北京守着国门,在国门和钱库之间来回巡阅,也未尝不可啊!”

徐弘基越听心越沉。如果皇上真的南北移动,那他们这些依附于南京旧制的勋贵、官员,权势必将大不如前。每一次圣驾移动,都可能伴随着一轮新的权力洗牌,而他们这些被“请”出老巢的人,无疑是这轮大洗牌中最先被牺牲的棋子。

“好手段……真是好手段!”徐弘基望着前方那艘巨大的龙舟,第一次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他可不是郑三俊,那货背后就是群徽商——无非就是少赚那么一点点而已。而他南直隶的军屯、官田都去哪儿了?没有魏国公为首的南京勋贵二百多年以来的可持续贪墨,那些土地能凭空消失?

郑三俊也面色惨白,喃喃道:“若真如此,这江南……还是我等熟悉的那个江南吗?”

徐弘基则用细不可闻的声音道:“看来得让南京城里的弟兄们知道厉害得多使点气力才行啊!要不然,咱们就都是朱纯臣了!”

崇祯的御舟里,又是另一番光景。

崇祯站在舱内挂着的一幅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先落在北京,又缓缓移到南京。他的手指顺着运河北上,最终点在淮安的位置,却又在南北二京之间虚划了一条线。

“淮安清江浦,黄、淮、运交汇之地,设河漕总理衙门于此,最是便宜。”他对身旁的张之极和魏忠贤说道。

张之极点头:“陛下圣明。驻跸淮安,既可震慑河道、漕运旧衙门,又能就近指挥工程。”

魏忠贤眯着眼笑道:“皇爷,江北那几个府,被水患折腾苦了,听说皇上要治河,士绅百姓都盼着呢。到了地头,正好召见他们,用江北的人心,来压江南的那帮蠹虫!”

崇祯微微颔首,手指却从淮安移开,在舆图上南北二京之间轻轻一点:“江北是根本。但朕思虑的,不止于此。”

他目光扫过二人,声音沉静却带着分量:“南京设留守,不单是为了治河期间稳住局面。将来河工有了起色,朕或许不会长居南京,也不会久困北京。”

张之极和魏忠贤神色一凛,摒息静听。

“太祖定都南京,成祖迁都北京,皆有深意。然时移世易,南北并重,方为驾驭天下之道。”崇祯的手指在两点之间缓缓移动,“朕要的,是朝廷能在两京之间往来自如。北可控扼九边,南可安抚财赋。驻跸之处,便是中枢所在。”

他看向张之极:“之极,你掌河漕,当知漕运畅通,不仅关乎京师粮饷,更是连接南北的命脉。将来朕若北返,你的衙门便是维系两京的枢钮。”

他又转向魏忠贤:“大伴,南京留守衙门看似权宜之计,实为朕经营江南、试行新法的根基。无论朕在南北,这里都要有可靠的人,替朕看住这半壁财赋之地。”

魏忠贤立刻躬身:“老奴明白!皇爷深谋远虑,是要把这死水一潭的留都盘活,让它真正为朝廷所用。”

“正是。”崇祯目光锐利,“朕不能学武宗皇帝,南巡之后便困守北京。也不能象万历爷,深居宫禁,对江南失控。朕要的,是让这南北二京,都活起来。朝廷在哪里,哪里就是中枢。如此,方可打破如今这南北隔阂、政令不畅的僵局。”

他冷笑一声,手指重重敲在舆图上:“设留守,只是第一步。将来腾出手来,这南直隶确实太大了些……必须分而治之!”

张之极和魏忠贤对视一眼,心中震撼。皇上这是要彻底改变大明百年的政治格局,让皇权真正走出北京城,进而打破江南利益集团固化的藩篱。

“臣等明白了。”张之极深吸一口气,“陛下此举,是要让朝廷摆脱一地之困,真正掌控全局。”

崇祯微微点头:“所以淮安之行,关乎治河,更关乎朕能否在江南扎下根。有了这个根基,朕才能北顾边关,南抚财赋,不再受制于人。”

他望向窗外北去的河水,目光深远。魏忠贤和张之极肃立一旁,心中已然明了,皇上要下的这盘大棋,棋盘是整个天下,而第一步,就落在了这清江浦。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